国考 地方站:
您的当前位置:广西公务员考试网 >> 时政要闻 >> 重要新闻

2025年广西公务员考试常识积累:对立统一规律要点概括

发布:2025-03-06 09:14:39 字号: | | 我要提问我要提问
  行测常识判断考点范围很广,一般包括政治、法律、经济、人文、地理、科技、生活等方面,需要长时间不间断的积累。今天广西公务员考试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常识相关考点“对立统一规律要点概括”

对立统一规律要点概括

  

  地位:对立统一规律-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矛盾是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2.矛盾基本属性

 

  矛盾具有两个基本属性,即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

 

  (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①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例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不见高山,不显平川。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②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矛盾双方相互渗透,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例如:善游者溺,善骑者堕,各以其所好反自为祸。

 

  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物极必反、乐极生悲、

 

  否极泰来、苦尽甘来、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2)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此消彼长)

 

  例如: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弱肉强食,舍生取义。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1)矛盾的普遍性(共性)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矛盾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树立矛盾的观点,敢于承认矛盾,正确分析矛盾,坚持矛盾分析法,全面的看问题。

 

  例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甘瓜抱苦蒂,美枣生荆棘。

 

  (2)矛盾的特殊性(个性)

 

  矛盾的特殊性的三种情况:

 

  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

 

  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在分析事物时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矛盾特殊性常考名句: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

 

  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体现对立统一规律的地方。比如:在方位上有东西南北之分,我们都知道东与西、南与北是两对完全相反的方向,这种“相反”的状态可以看成一对矛盾。那假设方向上不存在东,也就无所谓西了,同理,若没有南,也就无所谓北,这就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的一个生活中的实例。也就从侧面反映了矛盾具有同一性的特点。

 

  关于对立统一规律在考试的过程中,经常以理解性的题目来考察,大部分题目会描述一个案例,或者列举出一些名言谚语,问我们从中体现出哪一哲学道理。

 

【试题练习】

 

  (单选)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下列能直观体现这种趋势的是( )

 

  A.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B.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C.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

 

  D.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答案】A。

 

  解析:A项正确,“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出自南朝王籍的《入若耶溪》。意为蝉声高唱,树林却显得格外宁静;鸟鸣声声,深山里倒比往常更清幽。这里高唱的声音和宁静无声是相反的,可以看成一对矛盾。而越是喧嚣就衬托出来越安静,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的体现,因此揭示了矛盾的同一性。B项错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出自《王子安集》,形容思想感情相通;再远也能感受到亲近。未能直观体现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C项错误,“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出自孟浩然《晚春》,意为树林里的花儿开了又谢,扫也扫不完;小径上的青草呀,长得那么充满生机,踏上去之后,很快就又生长起来。未能直观体现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D项错误,“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出自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意为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未能直观体现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故正确答案为A。

  1、世卿世禄制


  商周时期实行的世卿世禄制主要和“宗法制”、“分封制”紧密结合,以嫡长子继承的原则世代相传,虽然担任大小官职的人都需要学习国学知识和相关的礼仪制度,但也形成了世代垄断的官职,没有起到选贤任能的作用,不利于社会的发展,与后期的选官制度有着很大的差异。


  2、察举制


  汉代主要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具体的形式就是根据国家的需要由地方和大臣举荐人才。举荐又多数以“举孝廉”为主,察举孝廉的标准有四条:一是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是学通行修,熟知经书;三是明习法令,善于决狱;四是头脑清楚,才干出众。这种选人用人的方式提升了人才选用的质量。成为汉代的主要选官制度。


  3、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曹丕接受陈群的建议创立的九品中正制,将人才按优劣划分为九个等级: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前期还是以人的能力和家世为主要划分依据,但到了后期,就主要看家世和门第了,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使得九品中正制又称为了贵族垄断的选官制度,使得选官制度又变成了贵族士大夫的工具。


  4、科举制


  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取分科考试的方式选官,科举制是我国封建社会最重要的选拔官吏制度。“科”指的是考试科目,“举”指的是选拔人才。科举制历时1300余年,始创于隋朝;完善于唐朝;发展于北宋,衰落于明清。科举考试在古代是实行时间最长也是选人效率和质量都非常高的选官用人制度,但到了明清时期,随着君权进一步加强,科举制考察的形式和内容都做了进一步的约束,考试的内容以八股文为主,约束了考生的思想,起不到选贤用能的作用。和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一同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之中。

 正确答案为B。  故正确答案为D。格尔系数是根据恩格尔定律

  \

备考提醒
早一天复习,多一份把握

如果你想报考公务员,要注意:区考竞争一年比一年激烈,高分入面等情况数不胜数。想要顺利“上岸”,优秀的复习教材是必不可少的——2025年广西公务员考试用书(免费赠送130+课时知识点精讲,18000题在线刷题、200多套真题在线模考),讲解清晰,指导明确,无线刷题,为考生上岸之路保驾护航。

\

 

/

赠送130+知识点精讲、18000题在线刷题、200多套模拟题在线模考

$290.00

\
\


   立即购买       
点击分享此信息:
没有了   |   下一篇 »
相关文章相关文章
RSS Tags
返回网页顶部
CopyRight 2025 http://www.gxgwy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5022290号-10
(任何引用或转载本站内容及样式须注明版权)XML